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搞科研不如做生意?中科院90余名核人才集体辞职,国务院介入

搞科研不如做生意?中科院90余名核人才集体辞职,国务院介入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一事引起广泛关注,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坊间更是充斥着各种版本的猜测和解读。经过短时间的发酵,7月21日,中科院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已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查此事。

据《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辞职的90多名科研人员均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近几年由于项目少、资金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此次事件爆发之后,核所仅剩100人左右。

该报道还称,多人离职或与所里强制更换保安,没有对科研人员表达足够尊重有关。不过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了网友的质疑,工作与安保发生冲突大可以想办法解决,如此原因导致大规模出走,理由恐怕站不住脚。

在这众多质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是否成为集体出走的导火索?要知道,这些人多数是博士毕业且拥有事业编制,可以说,他们拥有社会上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国企、铁饭碗、有着稳定的收入和就业前景,可在这样相对不错的背景下甘愿放弃一切选择离开,经济原因是否真的可以让他们做得如此决绝?

这些博士平均年龄约在30岁左右,培养成才,家里和他们自身压力也都很大。据了解,涉事核所的在编基层科研人员年薪在12万元左右,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据此前报道,“中国天眼”曾开出10万年薪仍然难觅科研人才。

有知情人士透露,若按照近些年各企业对这些科研人才招揽投入的预算,大家选择到企业工作的所得薪资照比现在的薪资的几乎可以成倍计算。此前一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这样调侃道“我在火车上和邻座交谈,对方得知我是一名科研人员顿时对我肃然起敬,可当其询问我的收入时,我如实相告对方却不敢相信,讽刺我说又不会向我借钱,装什么寒酸。”

许多人看到这里忍俊不禁,持有“博士毕业怎么可能只赚这么点”的固有论点,大家并不愿意相信这或许就是事实。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一位搞科研的朋友,建议你们不要轻易聊起这个话题,不然这直击灵魂的拷问极有可能扎了你兄弟的心。

除此之外,今年6月,有自称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在某社交软件上表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行了改革,制定了许多过度的措施阻碍科学发展,克扣经费事件也时有发生,望有关部门加以关注。

仔细查阅,不难发现有关此类问题的讨论并不在少数。有人说,改革多少会有“疼痛”,可能会触及利益,这是当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改就一定会有牺牲,但既然要改,就一定是希望往好了改。可当其与现实发生碰撞,基层人员从呐喊着“科研不能耽误”,到后来的集体出走,不论是什么原因,都需要引起警惕。

当然,还是要强调,此次事件是否真的跟薪资待遇有关,也有待确认。网络上还有其他版本的传言,同样都不能轻信,一切仍然要等待国务院调查组的最终结果。

近两年,博士论文硕士论文造假事件总会引起热议,一时间,人们对高质量人才的认知仿佛也缩了水,但这毕竟是个例,凡事不能以偏概全,更多学子们依然希望并实现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国家甚至改变世界。

中国作为科技大国,自上世纪初期设有科研机构以来,迄今为止,有大量科研工作者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投入到研发工作中,他们为科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同时,“两弹一星”,核潜艇工程、“嫦娥工程”“天眼工程”、载人飞船、歼-20、运-20……一批又一批国产高精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对国家和民族的鼓舞作用从来都是无可比拟的。

回首“两弹一星”的艰苦年代,那些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情愿吃最大的苦、流最多的汗,搞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成就;但是经济条件更好的如今,广大网友们,或者说朴素的老百姓们,自然也希望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也能够获得应有的待遇。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在作为旁观者的广大中国网民看来,无论这些科研工作者作何抉择,都希望他们能够不忘初心,坚守如一。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搞科研不如做生意?中科院90余名核人才集体辞职,国务院介入》发布于2020-7-22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