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海归”变“海废”?自嘲也是摆正心态的一种方式

“海归”变“海废”?自嘲也是摆正心态的一种方式

文| 常莹

最近,海归又成了焦点群体。这次的热度,不是精英语境下的海归光环,而是一个新名词:海归废物。

海归怎么就成了废物?其实,这只是海归留学生的自嘲,源于豆瓣上的一个小组: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进去这个小组一看,竟有3万多个会员。小组的简介这样写到:欢迎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加入。翻了翻组内的讨论,大多是对就业压力的倾诉、对生活失意的无奈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在人们过去的普遍认知中,海归留学生比国内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他们也往往能在求职中更胜一筹。为何这些留学生会在“海废”小组内抱团取暖?

透过一个个发帖的微观语境,我们可以窥见近年来部分留学生的集体困境。“海废”留学生的焦虑根源在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无法满足期待的生活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着手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猛增67.3%。近年来海归回国发展意愿持续增强的大趋势下,2020年的疫情及国际关系变化等因素明显起到助推作用,加速海归回国潮流。

留学生在回国就业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如留学生回国人数的激增与国内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于是便有了“海废”小组内的抱团取暖,海归们聚集在一起,感叹着工资太低,赚不回学费,找不到工作……

其实,“海归废物”只是海归群体压力下的自嘲,在这个语境下,海归的“精英”滤镜似乎不再。前些年海归是精英的代名词。随着经济发展,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普遍提高,近年来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了专门的中国留学生扩招计划,留学不再是一件难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并非所有的留学都与精英教育的定位进行捆绑。

有些留学生感慨,工资赚不回学费。在“海废”小组,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海归学生感慨自己遇到的就业困境。而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海归一词被不断祛魅,从经济角度讲,留学不再是回报周期短的就业“镀金”。之所以出现了“海归废物”这个词,是不少学生感到“亏”,为什么自己的学费在就业市场就贬了值。但究其本质,其实是留学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定义被窄化,这就间接导致了许多留学生和其家长自我定位的模糊。

然而,也无需否定留学的价值,以薪水和待遇来评判留学值不值只是现实功利的看法。拥有国际视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见识多元生活,感受不同的学术环境,无论从自我提升还是职场适配的角度,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

海归也好,海废也好,自嘲纾解后不妨换个角度思考。留学生面临的境况也是本土毕业生同样面对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反映在就业上就是就业人群学历上移明显。无论是留学生还是名校毕业生,都存在着高校低就、就业下沉的现状。面对就业压力,与其感慨“海归废物”,留学生们不如看清就业形势,整合自身优势,脚踏实地、以能力去应对职场竞争。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海归”变“海废”?自嘲也是摆正心态的一种方式》发布于2021-12-11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