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王季云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

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王季云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

跨越70年

一家三代人中的7个人

先后选择在中南大求学、工作

工商管理学院退休教师

王季云的一家

与中南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1951年

王季云老师的父亲

王堃考入中原大学起

直到2021年

王季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

70年

从首义到南湖

从中原大学、湖北大学、

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湖北财经学院、

中南财经大学

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他们一家也见证了

学校的变迁与发展

扎根冷门领域

成就不凡事业

王季云老师接过母亲李万瑾教授

标准化管理研究方向的接力棒

一辈子投身于

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

退休之后

王季云老师仍潜精研思

进行课题研究和

标准化管理知识的传播

她说

“教学与科研是我终身的事业。”

王季云老师一家的故事

串联起了学校变化的历史

他们一家也见证了

学校变化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

今天

让我们来听听王老师的讲述

… …

中南之约

我们家与中南大的缘分

要从我母亲的一次偶遇说起

1949年

母亲李万瑾从教会学校武昌希理达女中毕业。因家中经商,外公要求她回到家中当会计,母亲并不是很愿意。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看到中原大学的招生海报,得知作为革命大学的中原大学不仅不收学费,还会给学生发放生活补贴。母亲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加自立,便毅然决然地自行报了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原大学。而父亲王堃很早就参加革命,被选为调干生来到中原大学学习。父亲“恰同学少年”,长得一表人才,又加入了校学生会,而母亲学习极好,作为同班同学,他们互相吸引,逐渐走到了一起,从此携手一生。

父母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劳动的照片。

1952年8月1日,中原大学校学生会第六届执委会欢送毕业生留影(后排左三为父亲)。

1954年5月30日,中南财经学院财信系信贷班全体同学与外教合影(后排右七为青年时代的母亲)。

1954年

父母一同从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父亲一直留在财政信贷系教书,母亲则踏上了另一条学术道路。当时,学校工业经济系要开设工科类的课程,但又没有学工科的老师,于是学习能力强的母亲便被选中前往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进修工科,返校后,教授工业技术学。

父母1954年的毕业证书。

1955年2月28日

父母结婚共建家庭。次年,哥哥王季华出生,而我是1961年出生的。1963年,随着工业技术学的研究重点从金属工艺学拓展到冶金,母亲觉得现有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便又主动去了武汉钢院(现武汉科技大学)进修,学习冶金。

父亲(后排中间)与朋友们在长江大桥下合影,怀中抱着的是哥哥王季华。

1970年11月,湖大经济系技术行政班合照(前排右三为母亲)。

1970年

我们全家被分配到荆门市京山县永兴公社。同年,弟弟王季明出生了。后来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急需数学老师,母亲便被召回学校教数学。我们三兄妹也一起回到湖北财经专科学校,待一切走上正轨后,母亲终于重新回到工业技术学的讲台。

此后的时光里,父母一直投身于教学和研究事业,无论发生了什么,他们都彼此陪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燃情岁月

对我们兄妹三人而言

中南大既是我们的成长乐土

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自我有印象起

我们家就住在首义校区的西区

1968年

搬到首义校区北区,它在蛇山脚下,历史悠久、绿树成荫,每到毒辣的太阳炙烤的夏日,一走进校北区,顿感凉爽很多,身心都放松下来。炎炎夏日的黄昏,我们就会把竹床搬到外面乘凉、睡觉。事实上,随着学校不同时期的安排调整,我们还住过9号楼(现首义校区校医院处)、校东区和现在的黄鹄新苑。院落附近的梧桐树还有青桐树直冲天际,我和小伙伴们会在夏日里拾取桐树掉落下的果子,拿回家炒着吃,味道特别好,这是记忆中最特别的零食。当时校西区还有一个戏台,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67年周恩来总理来我校(当时我校名为湖北大学)时,师生们激动万分,大家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家长们把孩子扛在肩上,就为了亲眼目睹周总理可亲可敬的形象。

周恩来总理向会场群众致意,我校学子给总理戴上“新湖大”袖标。

爸爸、妈妈和我们仨。

父母对学术的勤奋与追求,深深影响了我们三兄妹,让我们受益终生。永远难忘随着母亲从京山县永兴公社回到首义校区的那个晚上,家中15瓦白炽灯亮起的那一瞬间,正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光明和执着奋斗的力量。

国家恢复高考后,哥哥王季华和我于1978年都顺利考入大学。哥哥考入我们学校前身湖北财经学院,我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前身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我选择汽车工业大学主要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当时母亲在湖北财经学院教授冶金、机械、化工有关的工业技术学课程。我认为自己动手能力还算不错,又做好了为读书坐冷板凳的准备,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工科,在与母亲商量后,确定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

哥哥王季华1982年的毕业文凭。

哥哥1982年从湖北财经学院财税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湖北省税务局。而同年毕业的我去武汉无线电工业学校(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业技术学的相关课程。

机缘巧合下,1986年我又回到了湖北财经学院任教。见证了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当年高考,弟弟王季明考上了重点线并报考了中南财经大学,也来到了父母与我任教的学校,学习投资经济管理专业。

与父母一样,弟弟在学校也获得了学业爱情的双丰收。他与同班同学朱娟娟共同学习,毕业后携手相伴,有了我的侄女王姝婧。

父母、弟弟、弟妹和侄女都是中南大的高材生。

2000年

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弟弟的女儿王姝婧考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读书并于2019年毕业。从中原大学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们全家三代人与学校共同成长。

薪火相传

母亲退休前的研究方向是标准化管理我回到学校任教时接过了母亲的研究事业我们两代人同学校一起建设这个“冷门”研究领域从零开始到如今拥有了学科方向硕士点传承是我们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母亲在讲台上授课,黑板上为手写板《用户意见处理规定》。

母亲当时讲授的是工业技术学的课程,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冶金、机械、化工等方面的技术类课程,随着标准化逐渐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内容。母亲和同事梁景尊教授一道,开创了标准化管理课程,使我们学校成为了全国最早一批开设管理学科标准化管理的高校。开设课程时,课程使用的教材处于“无中生有”的状态,由当时的国家标准局牵头,11所财经类院校参与建设。母亲同我国标准化教育拓荒人李春田教授在学术上书信往来密切,在李教授牵头带领下,参与了我国第一本《标准化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母亲的学生遍布国家各部委等相关单位,他们时常与母亲往来书信。

母亲参编我国第一本《标准化概论》教材。

当我回到学校任教时,母亲即将退休,我接过了母亲的衣钵,继续从事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研究,继续讲授相关课程。

标准化管理是使标准化工作对象、活动过程有序化,以便高效率地实现标准化目标,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伴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学科快速发展,设立了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标准化管理方向。

我校自2004年开始设置了相关硕士点。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修订《标准化法》,标准化事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到我退休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将标准化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

可以自豪的说,在校领导的支持、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我校成为了全国少有的,也是当年11家财经院校中仅有的一家开设标准化管理相关课程的院校。上过这门课的同学将标准化理念和方法用于各行各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我和母亲的学术生涯,印证了我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深耕与远见,也见证了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

父亲(左一)与同事们在校北区(现首义校区烈士祠处)。

辛勤耕耘中的父母。

1988年,父亲(右二)与老同学在首义校区蛇山台阶处合影。

父亲与老校友们在50周年校庆时在首义校区门口的合影。

1998年,父母在50周年校庆时在首义校区北门合照。

自父母赴中南大求学起到留校任教,他们的事业从财税拓展到工科再到管理。我们这一代中南人,哥哥继承了父亲的研究方向进入了业界,投身于财税事业。我继承了我母亲的衣钵,继续标准化管理的研究,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弟弟在中南大学习,将研究方向拓展到金融领域。我们家第三代中南人,在弟弟、弟媳的影响下,侄女王姝婧选择了经济统计学。我的女儿虽然不在中南大读书,最后也从事了财经管理方面的工作。潜移默化地,我们家三代人将“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变成了家风并不断传承。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这就是我家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实习编辑: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推荐】妈妈我想买广告位,买,买一个够吗?,够了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三代中南人,永系中南情,王季云与中南大的不解之缘》发布于2022-1-1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