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

文|祁诗

“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就,莲尽更移舡。”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长沙博物馆近期举行的“长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礼”特展上,一件唐代瓷器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值得注意的是,这只长沙窑青釉瓷碗上题有一首失传的五言唐诗,此前,此诗在《全唐诗》中未见记载。这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这份奇妙和惊喜不仅仅是因为发现了一首新的韵律动人、充满中国古典魅力的诗歌,除了文学层面的收获,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它的魅力更在于,一首瓷器上发现的诗歌,生动地呈现了另一个时代的民众劳作场景——在千百年后,研究者们通过一首镌刻在瓷器上的诗歌得以与古人相遇,且这种遇见以如此独特的方式予以展现,那些中古史的研究者显然可以通过这样的场景进一步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其实也算是一份丰富的史料,即便它只有短短的20个字。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

这是在长沙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的、题有一首五言唐诗的长沙窑青釉瓷碗。新华社记者 明星 摄

与此同时,这首描绘百姓采莲场景的五言诗,也给社会公众心理层面带来了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对更多的普通公众而言,显然可以通过这首诗歌看到一种更为具体的、充满细节的生活场景。因为有着某种心理上的共同经验,因此,当人们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古人们劳作的场景很大程度上会自动在脑海中浮现。这是一幅穿越时空般的梦幻场景,但因为血脉深处的隐秘联系,又让这个梦幻般的场景显得那么真实。

通过一首诗歌,人们能看到千百年前的具体生活场景,这无疑是无比动人的。而在某种程度上,当诗歌与瓷器相遇后,更是将唐朝的风华彰显得一览无余,它们共同组成了历史的一个末梢。这其实也是唐诗为什么动人,文物考古为什么激动人心的原因所在。通过一些场景的发掘,人们发现,一个原本只被时间铭记、几乎被当下遗忘的内容和场景,突然又重现人间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甚至建立了一种与当下的连接,这种连接拥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力,关乎情感认同,也关乎文化认同。这是很多人被这首唐诗打动的重要原因所在。

而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首诗刻画的不过是那个时代里一个最为平常的生活场景,人们采莲,在不同的场景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挪”动着自己的工具,但就是这样的描写,才令这个场景更加鲜活。它不同于人们对历史场景的一般认知,没有宏大的背景和叙事,没有影视剧中的戏剧化想象,有的只是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场景的描写,显得那么平淡,却又因为这份平淡中展露着一份真挚,又让它变得极易触动人心。这份触动来自共同的文化经验,这种经验帮助我们双方通过一首诗歌建立了某种信任感。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

这是长沙博物馆收藏的、题有《君生我未生》一诗的瓷瓶。(图片由长沙博物馆提供)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一首新的唐诗的发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历史描摹出了更为饱满的细节。倘若历史的主流叙事为骨,那么,这些细节便是历史的血肉,它们更为柔软,但在感知系统中带来的感觉却也更加微妙。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通过考古发现新的诗歌。据媒体报道,目前已发现的长沙窑器物题写各种诗句110首,其中只有10首在《全唐诗》能查到,有100首不见于《全唐诗》。而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遗址考古发掘这些失传的唐诗,并将之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为历史增添了更多细节。著名的《君生我未生》就是其中之一,题有此诗的瓷壶1982年出土后轰动一时,随后广为流传。

与此同时,一些瓷器诗文题记题材还涉及风景、民间故事、劝学、崇佛、礼仪教化等,真实记录了唐代长沙的民俗风情。就此去看,当下人们对历史形成的认知显然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细节来组成的,因此,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这些内容显然是观照唐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从更为广泛的层面去看,这样的积极发掘,其实也是对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种充实,这些瑰丽的诗歌和民间故事,不断增强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更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基座。

文字:祁诗

栏目主持人:张永群

责编:王子墨

编辑:范天培 张雪瑜 孙岱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首次展出的唐诗,为何打动人心?》发布于2022-11-24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