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天目新闻 见习记者 赵茜 记者 王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7次飞行任务,也是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自1956年中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成立到如今神舟十五号升空,66年一晃而过。回望历史,中国航天事业历经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艰难,也曾因在技术上被国外“卡脖子”而停滞不前。但仰观星海,从百废待兴时起步的“两弹一星”,到屡克难点终翱翔九天的神舟系列飞船,再到空间站时代徐徐展开的太空探索图景,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份付出都未被辜负。今日的璀璨成就背后,既是中国人民永不服输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圆梦史。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从“仿制”到“独立设计”

经济困难时期艰难起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太空成为美国、苏联等国家相互竞争的重点领域。上世纪50年代初,美、苏两国相继宣布发射人造卫星,彼时中国航天事业还未起步。1956年初,中国提出“将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发展至世界先进水平”的构想时,甚至一度被国外同行视作“白日做梦”。同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对中国展开了技术封锁——1949年,美国纠集17个国家在巴黎成立不公开“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似乎有意切断尖端科技与中国的联系。

面对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工业水平、艰苦的物质条件,中国广大科研人员没有退缩。1956年,刚回国一年的钱学森在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一番话,奠定了此后中国导弹研究事业的基础。钱学森说,“我们是白手起家,创业艰难,但一定要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不要向困难低头,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就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57年,已掌握了洲际导弹技术的苏联政府同意中国派代表团赴苏商谈国防新技术援助的要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指出:“仿制是爬楼梯,爬上楼梯才是平地,那时再学跑步。我们要通过仿制爬楼梯,大练兵,再向独立设计发展。”

从仿制苏联导弹开始,中国航天事业逐渐起步。1958年,第一个导弹训练基地“东风基地”在酒泉落地,这个新组建的导弹试验训练基地就是今日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这里启航。

但起步阶段并非一番风顺。1960年,当“1059”导弹仿制进入决战的关键阶段,苏联政府撕毁协定,中断援助,撤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家,并带走了全部教案和技术资料。不过,这没有压垮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信心,反而加速了我国自立更生、自主创新的步伐。同年11月5日,代号“1059”导弹成功命中目标,之后该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成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以此为起点,“东风家族”不断发展壮大。4年后的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也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新华社图片

同步取得进展的还有我国的卫星事业,以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为起点,新中国卫星研制工作迅速展开。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14年后,“东方红二号”被送入太空,承担了部分国内通信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两弹一星”的奋斗事业中,中国航天逐渐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开始成为人类太空逐梦旅途中不容忽视的存在。

中国载人航天“冲云破雾”

“太空会师”绘就蓝图

如果说“两弹一星”为新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则是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更为耀眼的一笔。

1961年,苏联将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毛泽东发出感慨:“我们怎能算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38年后,也就是1999年11月20日,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被送入太空,飞船上装载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以及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等。此后发射神舟二、三号、四号虽然没有载人,却不断完善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还对载人技术进行了多次试验——装载具有人体代谢功能和生理信号的模拟人、正式启用逃逸救生系统、测试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等,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15日9时,伴随着火箭发射喷涌而出的熊熊火焰,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火箭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国首次太空飞行。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60余万公里的太空跋涉,返回舱于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多年后,杨利伟在回忆录这样描绘从太空返回地球过程中的惊险一幕——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窗外飞船表面防烧蚀层剥落产生的红色白色碎片不停划过,“当时心里特别紧张,我想这回看来是真的要光荣了”,但好在裂纹只是舷窗外的防烧涂层,而不是玻璃窗本身。飞船安全着陆后,搜救队员来到返回舱旁,帮助杨利伟打开了舱门,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 新华社图片

自此,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回望历史,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制定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功将14名、23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乘坐神舟六号的费俊龙、聂海胜,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太空留下足迹。十九年后的今天,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三名航天员组成的神舟十五号“圆梦乘组”成功进入太空。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出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此次的“圆梦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太空会师”,“面对面”进行在轨交接,实现空间站的历史性“握手”,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实现六人同时在轨。而在明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也将陆续奔赴太空,更进一步开展太空探索,六人“太空出差”将成为常态。

太空里舞起的“华尔兹”

奏响空间站时代新乐章

2021年4月29日发射天和核心舱,2022年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相继升空,都预示着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时代已然来临。

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空间站建设关键技术——空间对接技术的支撑。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消息,空间对接能够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航天器,为空间设施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运输、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行、空间飞行器的重构提供服务与支撑。

华尔兹,优美、柔和、快慢并施,舞者间配合默契,旋转摇摆中尽显圆舞之美。神舟十五号即将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恰如太空中的两名舞者,将上演一支天衣无缝的“华尔兹”。而这一舞,距离我国首次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已过去整整11年。

长期以来,由于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空间对接技术难度又被形象地称为“万里穿针”。从中国载人航天立项时期起,中国便致力于该技术的升级与突破,无论是2011年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与神舟八号首次实现交会对接,还是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首次完成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都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天地间运输、往返时长可能变得更短,太空紧急救援能力也会因此增强。2022年11月12日发射升空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仅用时两个小时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改写了由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联盟号飞船MS-17于2020年10月14日创造的3小时3分钟纪录。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天和核心舱内的情况。新华社图片

在此技术的支撑下,人类在未来也将有可能前往更遥远的星球,一睹当下难以想象的太空图景,甚至获得更充足的生存资源。同时,以我国“天舟五号”为代表的,日趋先进的货运飞船也使得人类未来长期驻留太空成为可能,天地往返航班化、人类建设更广阔“太空家园”的愿景似乎近在眼前。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越来越远,作为连接地球探索宇宙深空的中转站,中国空间站在世界航天进程中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神舟十五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中国空间站便会形成“三大舱段”+“三艘飞船”的组合体。同时,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在四大领域展开上千项科学实验,并源源不断地将各种太空实验样品带回地球。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

梦天实验舱配置的8个科学实验柜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从艰难起步到翱翔九天,从“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到多人可在太空漫步长期驻留,闪耀星辰的这一刻中国已经等候了太久。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通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中国航天逐梦之行再次踏上新的起点,向着更充满想象力的未来行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神舟十五号飞天 回望中国航天“圆梦史”:六十六载屡创奇迹》发布于2022-11-30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