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任才峰 绘 刘宗迪 全本注译
出品方: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 刘宗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神话学家)
■ 自然界中从来就没有怪物
从司马迁到鲁迅,古往今来的大学者都把《山海经》看作一本怪物之书,确实有道理。
无需多举例子,只要看看这本书第一篇《南次一经》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一篇一共记载了九座山,这九座山里,几乎山山都有怪物出没:招摇之山里有一种长相像猕猴、能像人一样行走的怪兽狌狌;杻阳之山里有一种长着鸟首蛇尾的玄龟;柢山里有一种体型像牛,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和羽毛并且能够死而复生的怪鱼鯥;亶爰之山里有一种长相像狸猫、一身兼具雌雄双性器官的怪兽类;基山里有一头长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的怪兽猼訑,还有一种三头六目、六足三翼的怪鸟;青丘之山里有一种长着九条尾巴、长相像狐狸、叫起来像婴儿哭啼的吃人怪兽;发源于青丘之山的英水中,有一种长着人脸、叫起来像鸳鸯的怪物赤鱬;猨翼之山更是到处都是怪物,树林里有怪兽,水中有怪鱼,草中有怪蛇,甚至连树木都是怪树,行人到了这座山前都望而生畏,没人敢往上爬。
其实,自然界中从来就没有怪物,古人也未曾见过怪物,他们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杜撰怪物,并一五一十、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来,上古时期没有后来那么方便的书写工具和材料,写书不容易,他们没有那些闲心在书中瞎扯。只要我们具备相应的博物知识,并且了解古人博物记述的话语方式、读懂古人的语言,《山海经》中的怪物立刻就会“现出原形”。
比如《南山经》记录的一种生活于柢山中的怪物,原文是这样说的:“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它虽然被称为鱼,却长着牛的身体、蛇的尾巴、鸟的翅膀,两肋(胠)还长着羽毛,这是一种一身兼具鱼、牛、蛇、鸟数类动物特征的“拼合怪”,而且这明明是一种鱼,却住在山上,还能死而复生,冬天死了,到夏天又活了。自然界中怎么可能有这样完全违背动物分类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动物,这分明就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怪物嘛!其实,这种怪物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穿山甲。
穿山甲在古书中被称为“鲮鲤”“龙鲤”,“鲮鲤”“龙鲤”的发音都是从“鯥”而来,“鯥”可读作“陆”,也可读作“六”,《山海经》说鯥“其音如留牛”,并非说它叫起来像一种叫留牛的牛,而是说它的叫声像“留牛”二字的发音,这个发音也就是“六”或“陆”的发音。
穿山甲像鱼一样浑身长着鳞片,还喜欢游泳嬉水,故被视为鱼类;穿山甲的个头无法跟牛相比,但穿山甲小头高背的体形,却跟牛有几分相似,故说它“其状如牛”;穿山甲的尾巴很长,像蛇一样蜿蜒摆动,故说它“蛇尾”;穿山甲身上鳞片重叠,就像鸟的翅膀翎毛重叠,且披向身体的两边,故说它“有翼”;穿山甲的鳞片之间长着像鸟的绒毛一样细细的硬毛,身体的两边硬毛尤其密集,故说它“羽在魼下”,“魼下”即肋下;此外,《山海经》的记述还谈到穿山甲的习性,穿山甲住在山上,故说它“陵居”,穿山甲善于装死,还有冬眠习性,仿佛冬天死了,天暖和后又复活了,故说它“冬死而夏生”。
明白了穿山甲是如何变成怪物的,也就知道《山海经》中那些非驴非马、半人半兽、不伦不类的“拼合怪”是怎么来的了。古代的博物学家没有照相机、摄影机,他们看到一种陌生动物,想告诉别人这种动物长什么样,只能靠打比方,说这个动物的脑袋像什么、身体像什么、尾巴像什么、叫声像什么等。如此这般,就把一只原本长得老实巴交的动物变成让人瞠目结舌的怪物了。
■ “水怪”其实是鱿鱼
《山海经》还有一类畸形怪兽。正常的动物只有一个脑袋,但《山海经》常见长着好几个脑袋的动物;正常的鸟类只有两个翅膀,但《山海经》中常见长着多个翅膀的鸟类;正常的兽类只有一条尾巴,但《山海经》中常见长着好几条尾巴的野兽。我们可以把这类怪兽称为“畸形怪”。比如《北山经》的彭水中生活的一种儵魚,“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这是一种长相像鸡,长着三条尾巴、六只脚、四个脑袋的鱼,它生着红色的毛,叫起来像喜鹊。
世界上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鱼,但古人对于鱼的概念比较宽泛,它们把凡是在水里游的都称为鱼,我们在今天仍习惯上把章鱼、鱿鱼、墨鱼等软体动物称为“鱼”。上面提到的这种动物叫儵鱼,《说文解字》中说“儵”指青黑色丝织品,读音是“从黑攸声”,攸读作yōu。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儵”字是一个形声字,攸为声符,黑是义符,其义为黑,可见,“儵”“黝”同义,都表示黑黝黝的意思。搞清了“儵”字的意思,儵鱼的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儵鱼显然就是今天常见的鱿鱼。鱿鱼跟墨鱼一样,肚子里有墨汁,遇到危险会喷出墨汁来逃命,故古人将之命名为“儵鱼”。今天用鱿鱼称呼它,尽管保存了其最初的读音,但“鱿”字却没有反映出它会喷墨这一特征。鱿鱼、墨鱼、章鱼都是头足纲软体动物,鱿鱼、墨鱼是十腕目,章鱼是八腕目。鱿鱼有十条腕足,头部在腕足和身体之间,身体后部有两片鳍,古人大概把鱿鱼的头、肚子、两片鳍都当成了头,故说它“四首”;至于“三尾、六足”,当指鱿鱼的十条腕足;所谓“赤毛”,当指鱿鱼身上长着褐色的斑点。经文还说儵鱼“其状如鸡”,我们平时看到超市里卖的或烧烤摊上烤的鱿鱼,跟鸡的样子相差甚远,但鱿鱼在水中聚拢腕足、伸直身体、扇动两片尾鳍游动的样子,确实有几分像扇动翅膀的小鸡。综上所述,足以断定《山海经》中所说的儵鱼就是鱿鱼。幸好《说文解字》保存了“儵”字最初的读音,让我们将“儵鱼”跟鱿鱼联系起来,否则,根据《山海经》的记述,这明明就是一种浑身长着红色的羽毛,长相有几分像鸡,长着三条尾巴、六条腿、四个脑袋的水怪嘛!
明白了《山海经》怪物的生成机制,你也可以看穿《山海经》怪物的真面目了。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要知道《山海经》记载的那些奇鸟、异兽、怪鱼究竟是现实中的什么动物,除了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动物学、生物学知识,还需要了解古人观察动物的方式、描述动物的方法。由于古人对于动物的命名跟现在通行的动物名称往往相去甚远,因此要把《山海经》中的动物与现实中的动物联系起来,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语言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化史知识。
(来源:长江日报)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看穿《山海经》怪物真面目》发布于2023-7-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