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

□凌 辉

2023年5月30日凌晨,从北京传来讣告: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张震将军夫人马龄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连云山高默默垂首,汨罗江里淌满泪珠。家乡湖南平江人民沉痛怀念!马龄松的英灵将回归故里,与位于长寿镇昭公山张震陵园合墓。夫妇俩从相识、相知到相爱,风雨同舟六十余载,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初次见面,互生好感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

马龄松第一张戎装照(1938年)

1922年,马龄松出生于河南一户贫苦人家,虽出身贫困,但她却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家里没条件让她读书,她就见缝插针想办法识字。后来在亲友的资助下考入洛阳中学。然而,还没过去多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龄松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心,毅然加入了抗日游击队,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的张震与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一道率部在睢杞太地区开展抗日战争。这年冬,国民党河南豫东保安司令部第一总队司令兼鹿邑县县长魏凤楼,在我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答应给我部队解决棉衣和部分物资。一天黄昏,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刺骨,寒气逼人。魏凤楼(后成为中共秘密党员)派车将棉衣送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由于天气太冷,那位头戴军帽身着棉军装、腰束皮带、身材修长的押运员,站在屋外雪地里冻得直跺脚。脚音传到屋内张震的耳边,他忙叫警卫员将押运员请进屋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女同志,脸冻得通红,军装领口露出的衬衣,与盆中炭火相映,更添少女的羞涩,鹅蛋形的脸庞上,闪着一对黑宝石似的眼睛,炯炯放光。初见张震,她有点腼腆,没有多说话,只是问什么答什么,不时也情不自禁地打量了“首长”几眼。却见问他话的“首长”还很年轻,约二十三四岁,个子特高,英俊而平和,一口南方话,虽然有些听不懂,但却感到语音似山泉,叮叮当当很有韵味。

张震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叫马凌嵩,也叫马龄松,河南宜阳人,才16岁,共产党员,被我游击支队派往魏凤楼部做统战工作,公开身份是鹿邑青训班的音乐教员。原先在洛阳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后去开封读高中时,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战教团,从那里又到竹沟教导队学习。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到达西华共4位女同志,她年纪最小,跟着部队长途跋涉,行军打仗很不容易。初次见面,张震对这位押运员留下很好的印象。

彼此欣赏,结为伉俪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合影。

这期间,彭雪枫与张震等根据上级批准的在豫皖边建立根据地的构想,继续东进,直趋亳州,历经艰辛,经永城进入萧县,并于1939年4月在永城地区建立根据地,游击支队扩大到5000余人。

随着根据地的建立,抗日队伍的不断扩大与抗日战争的持久开展,部队也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即准不准许干部结婚?开始时,有的同志主张“战后论”,即坚持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结婚。而多数同志则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标准为宜。支队军政委员会为此专门进行研究,但没有结论。后来,刚从延安调来支队任政治部副主任的赖毅说,他在延安时,中央规定的结婚标准为“二八、五、团”,即男方28岁,5年党龄或军龄,团级干部,女方年龄不限。支队军政委员会商议后,决定也按这个规定办。

张震自1938年大雪天初识马龄松后,对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因战事匆忙,加上马龄松年纪尚小,双方也就根本没有想到将来要结成伉俪之事。直至近两年后,有了根据地,部队也就有了家,又有了仿照“二八、五、团”的结婚标准。一天,张震突然想起了前年与马龄松的初次见面,那情景仍使他怦然心动。

这时,马龄松在豫皖苏边区党委做群众工作。区党委机关位于永城西南的大李家,离支队司令部驻地新兴集不远。马龄松在那里通过教群众学文化,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工作干得出色。时任区党委书记的吴芝圃和区委其他成员对她的工作很支持,也很满意。于是张震对马龄松更动了心。在后来的短暂接触中,张震也觉察出马龄松对自己有好感,见面就脸红,看他的眼神也是含情脉脉。于是,他大胆地向她坦露了心迹,讲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还特别告诉她,有过一段包办婚姻,但已经解除了婚约,还有比她大8岁,不知她能否原谅而接纳他么?

马龄松默默地听着,性格内向,不爱说多话的她并没有简单地直接答复。她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心,对张震进行了一番不动声色的考察。她从当年在洛阳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吴芝圃和他的夫人那里得知,张震会打仗,人机灵,待人忠实,是个将才和性情中人,还了解到他在长征中血战湘江、负伤后坚持过雪山、走完长征路的一些故事。这些深深地打动了马龄松的心。

1940年3月31日,是张震和马龄松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组织批准,张震和马龄松结为伉俪。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给他俩批了10块钱,他俩用这钱在支队消费合作社请了几桌客,战友们送上诚挚的祝福。婚礼办得很简约,没有置办新婚嫁妆和礼服,新房就是支队司令部平日借用老百姓的一间平房,墙壁上贴了一个双喜字,木格窗户上贴了马龄松亲手剪的一朵大红窗花。

聚少离多,女儿夭折

1941年10月24日,张震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当时张震正在泗(县)五(河)灵(壁)凤(阳)地区部署防止顽军东进。接到彭雪枫从半城发来的电报,知儿子已出生,非常高兴。他真想早点儿看看儿子,可战事匆匆,直至5个多月后,才第一次见到儿子。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94个旅的兵力,向我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为适应战局发展的需要,华东我军决定以相对分散对付敌军的相对集中。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的张震奉命带领纵队留在内线坚持。面临强敌,内线兵力单薄,南麻、临朐攻坚失利,纵队伤亡减员达6000余人。8月中旬,敌军占领了胶济全线。蒋介石亲自飞往青岛,部署“九月攻势”,对我胶东解放区发动更大进攻。形势十分严峻。前有国民党步步紧逼,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胶东根据地后方紧急撤退,迅即埋藏物资,把部分伤病员和女同志疏散到大连。张震的夫人马龄松带着儿子小阳和连阳与其他战友的妻子一道乘船,经过连日颠簸,从威海撤退到了大连苏联红军驻地。

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张震夫妇聚少离多,长时间不在一起。他们原本有一个女儿,尚未满月,在一次夜间行军转移时夭折。当时,马龄松忍痛没有告诉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张震,独自扛着,不让心爱的丈夫有丝毫分心。

好长一段时间,张震都不知道女儿在行军转移中已死去,直至后来马龄松从大连回到濮阳时才听说。那天,马龄松再也瞒不住了,抱头痛哭,诉说着女儿惨死的情形。她说,那夜急行军因怕发出声音被敌人察觉,只好把女儿紧裹在棉被里抬走,开始还觉得孩子真乖,没哭没闹。到目的地一看,孩子已咽气了。

以身作则,树立家风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龄松先后任江苏省轻工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等职。她胆大心细,踔厉奋发,廉洁奉公,从未挪用一分钱公款,总是因为公家“一分钱掰作两分钱花”屡屡受到表彰,堪为工作楷模。

张震公务也十分繁忙,几个孩子基本上是马龄松在教育。马龄松是妥妥的“虎妈”,从小对儿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和教育。为使子女们真正感受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儿女们分批到革命老区体验生活,走访老红军、老赤卫队员,了解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现状。

1994年8月,三儿子张海阳回到家乡平江革命老根据地,登门拜访了当年和父亲一道战斗的父老乡亲,并给一些贫苦的乡亲赠送了衣物。1995年10月,二儿子张连阳专程回到故乡瞻仰平江起义纪念馆,帮助开发老区筹建脱贫致富的新项目,并为修建长寿镇新公路捐款。

四儿一女或许受父母军事化教育和革命家风的影响,全都走上了从军的道路。长子张小阳文武双全,不仅担任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院长,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次子张连阳曾担任解放军总参军代局局长,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三子张海阳被授予上将军衔;幼子张宁阳也被授予少将军衔;女儿张燕阳从事军队医务工作,嫁给了一位少将。马龄松称得上母亲中的典范。

张震和马龄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并肩战斗,相濡以沫地走到和平年代。2000年3月,儿孙满堂,欢庆他俩的“钻石婚”。他俩兴致勃勃地合作了一首诗:

豫皖苏边结同心,风雨同舟六十春。

冀望后辈齐奋进,国盛家和万象新。

殷殷之情,敦敦寄语,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抗战老干部对祖国对后代的无限深情和亲切期望。

来源:《岳阳日报·云梦周刊》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张震上将与夫人马龄松的爱情故事》发布于2023-7-8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