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哥博客

首页 » UC编辑部奇闻 » 聂帅忆抗战初期拼刺刀:3个日军背靠背,10个八路军不占便宜

聂帅忆抗战初期拼刺刀:3个日军背靠背,10个八路军不占便宜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随着自动化武器的不断更新迭代,冷兵器在战场上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在二战战场上,大多数地区的白刃战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但中国战场却是一个例外。中国战场因为武器装备水平的落后以及战术战略思想的影响,大刀在抗日战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相反,日军对大刀不怎么感兴趣,他们反而对刺刀更加青睐,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日军的刺刀面前吃了不少亏。聂荣臻元帅在回忆抗战初期白刃战时说:“三个日军背靠背,十多个八路军也讨不到便宜。”大刀与刺刀相比有何优缺点?为什么八路军更加“偏爱”大刀呢?大刀被抗日军民广泛使用的原因抗战时期,大刀是抗日武装里不可或缺的一件兵器,在中央军、地方军乃至民间抗日武装战士的身上都能见到大刀的身影。抗战大刀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宝挡平头大刀,这种大刀长度普遍不超过1米,重1.5千克左右,试制简单,可靠性强,广泛装配在抗日战士身上。不过因为各兵工厂之间没有一个标准的大刀生产线,生产方式较为混乱,样式、尺寸上有着不小的差别,再加上民间也流传有造刀技艺,导致抗战时期的大刀呈现出了诸多样式。1933年3月,取得“喜峰口大捷”的29军大刀队,他们使用的是就是西北刀,跟元宝挡平头大刀有很大区别。西北刀又称鱼头刀,刀身修长,除了能进行劈砍外,还能兼顾挑、刺的使用,作战更加灵活方便,完美融合了大刀的优点和刺刀的优点。八路军之所以普遍装备大刀,与大刀的使用历史、兵工厂的生产情况等是脱不开关系的。兵工厂的生产受限是促使大刀被广泛装配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严重迟滞了经济发展,阻碍了生产力,尤其是兵工厂,其生产能力远远达不到抗战所需。兵工厂的运转需要经济、原料和技术等,但当时的中国受到了严重的外患干扰,抵抗侵略者迫在眉睫,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发展兵工厂,所以,简单可靠、容易制作的大刀成为了战士们的不二之选。第二个原因是大刀在中国军旅中有着长远的历史,中国锻造大刀的历史悠久,冶炼技术也发展成熟,另外,大刀这种兵器还不受冶炼条件的限制,因为其工艺简单,极易打造,街边的“铁匠”都能够满足需求,由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就广泛装配有大刀。最后一个原因跟日军的信仰有关,佛教是日本的两大宗教之一,在日本流传较为广泛,对日本人的影响也较为深远,很多信奉佛教的日本兵相信灵魂的存在和轮回,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死无全尸的话,灵魂就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也没有办法参与生命的轮回。而大刀的在使用方式上有别于刺刀,多以劈砍为主,如果稍加用力,将敌人的手臂直接砍断也是有可能的,信奉佛教的日军看到这一幕后大多被吓破了胆,所以说,大刀也能从心理上唬住敌人。日军的“三八大盖”与刺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二战中,日军在与美军、英军和苏军作战时,会尽可能地避免拼刺刀,而在与中国作战时却总是寻找机会主动拼刺刀。其实在二战中,日军最开始与美军、苏军交手时,也采取了以白刃战为主的打法。但是随着战争的继续,美军开始装备一种能够短距离射击并十分方便携带的手枪,可以说这种手枪的出现导致了日军对美军白刃战的覆灭。日军的子弹打光后,便会使用刺刀向美军发起冲锋,俗话说“功夫再高也怕菜刀”,但无论多快的刀在子弹面前也要甘拜下风,美军装配的手枪能很好地应对日军的冲锋,扛着刺刀的日军还没等靠近美军,就被美军的手枪消灭了。同样的道理苏军也懂,二战时,苏军配备的PPS冲锋枪让日军闻风丧胆,这种冲锋枪每分钟可射出800发子弹,当日军发起冲锋时,苏军仅凭冲锋枪就能将日军全部撂倒。有人会问,既然拿刀的打不过端枪的,那为什么日军不能造手枪和冲锋枪呢?会不会是技术落后呢?日军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他们所造的冲锋枪水平跟英美有所差距,但生产冲锋枪还是不在话下的,但日军造的冲锋枪大多装备在了海军和空军身上,根本就没陆军的份。日军之所以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刺刀主要跟日本的国情和日军的信仰有关。日本是一个岛国,大大小小的岛屿加起来也就37万平方千米,还不如中国的零头,而且日本不光国土面积小,他们的资源也是少得可怜。日本国内生产生活所需的原料几乎都要靠进口,其中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铁矿石资源等对外依赖度高达9成以上。除此之外,日本的粮食产量也十分堪忧,不能自给,同样也要靠进口,这就造成日军在打仗时必须要精打细算,不能浪费。日军阵营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所以说,节约弹药四个字刻在了日军的脑子里,冲锋枪这种“奢侈品”,日军还真舍不得用,因为子弹太金贵了。在能省就省这种思想风潮下,三八式步枪(又称三八大盖)应运而生,这种步枪在日军中被广泛装备,从问世到退出历史舞台,三八式步枪拥有长达40年的历史,可见日军对这款步枪的喜爱程度。日军算了一笔细账,制造一款三八式步枪的花费只有冲锋枪的三分之一,算上子弹钱,花费可能只有五分之一,《东史郎日记》里就说:“子弹像金币一样值钱”。三八式步枪正好满足了日军的这一想法。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并且简便易上手,三八式步枪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左右,子弹非常之精准,它的弹道非常平直,子弹飞行很稳定,在有效射程内几乎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三八式步枪的后着力非常小,就算是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都能轻松“拿捏”,非常适合新兵训练,这种步枪枪身长近1.3米,配上刺刀后长度可达1.7米,这种长度的步枪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在白刃战中,日军也凭借着长度优势占到了不少便宜。三八式步枪与刺刀的结合也是此枪的一大特点,日本的兵工厂成批生产同三八式步枪配套的刺刀,实现了流水线式生产。另外,日军信仰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是他们所推崇的,在日军心里,近身肉搏是一个男子有血性的体现,就算是战死了,那也是对天皇的效忠,所以白刃战就成为了日本兵所推崇的一种作战方式。大刀强还是刺刀强在如今的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中,都在描绘八路军战士手拿大刀向日军的头上砍去,尽力渲染大刀的神威,事实上,大刀的威力被夸大了。我们必须要承认,抗战初期,拿大刀的八路军跟用刺刀的日军相比,日军是要占据更大的优势的。据一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回忆,在百团大战中的白刃战中,八路军往往需要3人组合起来对付一名日军才行,如果八路军和日军是一对一的情况,八路军往往讨不到任何便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冀西军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司令员在分析白刃战时做出了总结:日军的体力好,技术好,关键是兵器也更好。大刀与刺刀相比,劣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对比两者的物理属性,大刀属于劈砍型武器,这种武器的受力面积大,砍在敌人身上会有很大一个口子,但杀伤力却不行,大多只能造成一些皮外伤,伤口比较容易治疗,事实也证明,敌人被砍伤的部位一般都不是要害部位。而刺刀则不同,属于穿透型武器,受力面积小,经过训练后能做到一刺直击要害。除了武器的攻击属性,大刀和刺刀的长度差距也是造成大刀劣势的原因之一。抗战所使用的大刀比普通的大刀要略重一些,刀背厚实,长约80厘米,有些可以达到1米,反观刺刀,虽然日军的刺刀本身不长,也就半米左右,但我们也要考虑到三八式步枪本身的长度,枪身加上刺刀总长可以达到1.7米,有些甚至能达到1.8米,比日本兵的身高还要高。试想一下,一人拿着只能挥动1米范围的大刀,另一个人却拿着长达1.8米的刺刀,中间相差了0.8米,大刀的刀尖还没能接近对方,对方就已经把刺刀顶到喉咙了。再一个,大刀和刺刀在作战方式上也有很大区别,大刀的攻击动作必须要挥动手臂进行劈砍,动作蓄力时间长,而且动作范围大,身边如果有友军的话,又很容易造成误伤,所以只能单打独斗。但是日军的刺刀就不一样了,攻击方式主要是挑、刺、顶,出手速度快,很难被防御,而且动作相对简单,主要应对眼前的情况,不用担心误伤,所以日军在白刃战中主要采取三人一组的策略,这让八路军在战斗过程中吃了不少亏。说一个战斗数据可能会更直观,抗日战争中29军的大刀队,大刀队里的战士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不光训练有素,并且还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他们与日军展开的白刃战中依旧打出了1比1的伤亡比,如此精锐的部队只能做到一换一,其他的部队肯定比这个数值要低很多。另外,在台儿庄战役中,中方曾缴获了日军一名士兵的笔记本,上面记录了那名日军士兵在白刃战中面对中方战士的画面,日军战士面对多人围攻,选择与其他两人组成三角阵型,并刺杀了7名中方战士,最后还成功生还了。而且,中国的武警部队曾做过一个实验,40名武警分成两队,每队各有20人,其中一队手拿大刀,另一队使用刺刀,双方进行比武大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手拿大刀的队伍全军覆没,而刺刀队几乎做到了毫发无伤。除了兵器本身的优劣之分,八路军和日军的身体素质和训练素质以及格斗技巧也有不小的差别。白刃战中,体力因素影响很大,八路军的体质和日军相比要逊色很多。日军很注重营养摄入,除了米面等主食供应充足,大鱼大肉也时常可以吃到,当时日军的平均身高有1.64米左右,平均体重有120斤,并且身强体壮,肌肉发达。而抗战中的八路军身高与日军相差无几,但平均体重却只有可怜的90斤左右,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在白刃战中,八路军的身体情况就吃了大亏。而且日军在训练上也要优于八路军,日军有一套正规、科学的训练方法,而八路军的训练情况则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只能从战斗中摸索,慢慢总结训练经验。另一方面,大刀与刺刀的训练时间也不同,大刀的训练难度较大,训练时常也较长,假设八路军训练三个月能基本掌握大刀攻击要素,日军可能只需要训练一个月就能精通刺刀的运用。既然刺刀的攻击性强,长度占优,并且还易掌握,训练时长短,那为什么八路军不配备刺刀呢?答案很简单,不是我们不想用,而是我们造不出来。制造刺刀的工艺要比制造大刀复杂地多,民间的铁匠都能轻松造出来一把大刀,但他却造不出来刺刀。刺刀的材料就很有讲究,对钢材的要求很高,光是刻制刀槽上的血槽就很困难,刺刀上的弹簧、刀鞘、卡环等小部件,不能有一点偏差,所以当时我们的兵工厂根本没有制造刺刀的条件。不过我们也尝试过制造刺刀,当时新四军用土方法锻造刺刀,但就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一天下来也只能勉强制成一把刺刀,而且质量还不能保证,要是中间出了差错,那刺刀就成了废品,一天可就白忙活了。刺刀还需要搭配步枪来使用,当时八路军的步枪款式根本不统一,没有办法像日军一样大批量生产同一制式的配套刺刀。迎难而上,抗击日寇在白刃战中,不管是武器还是身体素质,我方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我方并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37年的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集结了大量兵力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在这场战役的白刃战中,日军就感受到了八路军的威力。当时我军采取的作战方式是避免单挑,八路军人数占优,战斗时,通常都是3到5名八路军围堵1名日军,这招合力对敌的招数,让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首次大捷。八路军也同样意识到了训练问题,既然训练差,那就提高训练时长,吕正操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就对刺杀训练特别重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练兵方式,据王汝林回忆,吕正操手里的兵,不是在训练,就是在训练的路上,只要没有作战计划,士兵除了吃饭就是训练,一年下来,战士们的刺杀技术有了明显提升,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也能打得游刃有余。陈赓大将表示,训练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实战相结合,强调实战化的训练方式,他说:“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平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除了大刀,八路军也时尝试过“不同寻常”的兵器,在1938 年的神头岭战斗中,八路军使用的红缨枪让日军吃尽了苦头,有一名侥幸逃脱的日本兵管这东西叫长蛇,说有不少日本兵都栽倒在了长蛇的手下。其实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早期,我方就涌现出了“梭镖(红缨枪)营”和“梭镖团”。一独立营总计500名官兵,仅有60支步枪,但却有400 多支梭镖,可见梭镖的作用要比大刀强。为了增加白刃战获胜的几率,八路军还想到一个办法,进行“非对称进攻”,就是在白刃战时,瞅准机会使用手枪,虽然那时候我方的手枪威力小,射速低,但在敌人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击毙命的能力的,而且威力小还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子弹会停留在敌人体内,不会穿透人体,这就很好地避免了误伤的发生。而日军就不能使用这种非对称的白刃战手段,因为三八式步枪的威力过大,子弹会射穿人体,对日军的战友造成不必要的隐患。“和鬼子拼刺刀的时候,你先用枪放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千万别和野兽讲规矩。”这是陈赓领导下的20团政治处主任吴效闵对战士们讲的话。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但此时的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军也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养精蓄锐,总结作战经验,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两年时间下来,我军的实力有了明显改善,白刃战也能拿捏地游刃有余。到了抗战末期,八路军的白刃战实力就已经处于日军之上了,一个刚刚成年的八路军战士就能刺死好几名日军,有时甚至会出现日军主动投降的场面。不抛弃、不放弃这两个词用来形容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再合适不过了,暂时的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中国军人不断总结作战经验,优化作战战术,遇到困难不低头,踩到钉子不服输,这份追求胜利的信念值得我们敬佩。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聂帅忆抗战初期拼刺刀:3个日军背靠背,10个八路军不占便宜》发布于2023-7-12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

分享到:
打赏&捐助 分享到QQ空间

评论

游客

  • 看不清楚?点图切换
切换注册/找回用户名密码

登录

Tips:2023-04-20于系统原因部分账号将被删除,届时请重新注册!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