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飞侠
编辑|浮生
1955年9月,身在香港的张发奎得知朱德、叶剑英等人被列为“十大元帅”,陈赓、粟裕等人被封为“开国大将”。
身为军人的他,也曾征战沙场几十年,看到这些新闻,他心情非常沮丧。
这些人,他都认识,“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元帅曾是他的部下,十位“开国大将”中有6位也曾是他的部下,自己的部下获得了嘉奖荣誉而自己现在却寄居在香港无人问津。
一想到这些,张发奎就非常失落,心生悔恨,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加入共产党。
他认为如果当年他与朱德等人一起参加南昌起义,追随毛主席,“我很有可能会成为朱德一样的人物”。
他甚至还做出了退而求其次的猜测,不加入共产党,如果一直追随蒋介石也行呀,“也有可能混成何应钦那样的角色”。
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现实是他既没有选择坚定地加入共产党,也没有坚定地选择追随蒋介石,正如他自我反思的那样,“为何我偏偏跟了汪精卫呢?”
张发奎为什么没有加入共产党?既然他没有入党,为什么会指挥朱德、粟裕等人打仗?又因为什么原因没有一直追随蒋介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张发奎与共产党建立建立联系
张发奎幼年时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16岁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他与共产党建立友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中,张发奎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因此,在北伐时期,他始终与共产党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张发奎没有党政之分的思想,目标是打赢每一场仗,积极吸纳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
叶挺、许继慎、贺龙和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就是在这一时间与他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他非常信任共产党员,廖乾五时常向他提出建议,他能够耐心接受,并迅速提拔廖担任政治部主任,号召军队内部人员都要向廖学习。
张发奎主动提出与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并肩作战,接连获胜,其中就包括为北伐军夺取武汉胜利打下基础的汀泗桥战役和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主力部队的贺胜桥战役。
在整个北伐战争时期,张发奎的部队里存在的共产党员最多,据统计,到了北伐后期,他的队伍里已经有了近3000人是共产党员。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实现反革命的阴谋,在广州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他对外却宣称是共产党打算用中山舰炸毁国民党成立的黄埔军校。
原本对共产党心存芥蒂的很多国民党军官,在事件发生后,直接公开表示不欢迎共产党员到自己的队伍里来工作,而张发奎却与众军官的做法相反。
李宗仁也曾提醒过张发奎,要对叶挺等共产党员严加管束,要时刻提防着共产党。
张发奎并没有把李宗仁的提醒放在心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与叶挺等人继续协同作战。
当蒋介石下令屠杀共产党员的时候,张发奎不仅没有执行蒋的命令清除共产党员,反而还接纳了一批从别的队伍中驱逐出来的共产党员,恽代英和高语罕在这个时期加入到张的队伍中来,分别担任参谋长和秘书长。
到了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势头非常激烈,不过,张发奎还是坚持与共产党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同年3月,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宁汉分裂”事件,致使国民党一分为二,即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张发奎选择拥护汪精卫。
为了感谢张发奎对自己的大力支持,汪精卫提拔他为第二方面军司令。第二方面军主要是由第四军、第十一军以及由贺龙的十五师扩编而成的第二十军等组成,这些军队曾参加过北伐,很多人还曾是张发奎的部下。
新中国成立之后,授予“十大元帅”军衔,其中,叶剑英、徐向前、朱德、聂荣臻、贺龙等5人都曾是张发奎的部下。
另外,在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十大大将”军衔,其中,粟裕、许光达、罗瑞卿、谭政、张云逸、徐海东等6人也曾是张发奎的部下。
从这些人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发奎可以统领这些将领们,与我党党员的关系非常友好,他本人应该也具有很强的军事作战能力。
既然彼此关系非常友好,为什么张发奎却与众人分道扬镳了呢?这与当时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南昌起义发生后,张发奎与众人立场不同
蒋介石与汪精卫各自占山为王之后,他们又陆续把矛头对准了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则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效仿蒋介石,宣布终止与共产党合作,提出“分共”政策,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
张发奎的部队里有很多共产党员,起初,他没有执行汪精卫的命令,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7月29日,汪精卫和孙科专门在庐山召开会议,打算进一步摧毁共产党。会上,张发奎在汪精卫的逼迫之下,走投无路了,只好公开表态支持汪的决定。
而在共产党这边,很多党内同志与张发奎打过交道,知道他与其他国民党人不一样,本想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7月12日,中共召开的改组会议上,很多党内同志决定联合张发奎一起南下,与广州地区的武装力量汇合,发动新的北伐战争。
这个决定之所以没有执行,是因为李立三、叶挺等人得知汪精卫要发动反革命政变,而支持汪精卫的张发奎到时候会不会立场非常坚定地与共产党一起北伐成了一个大问题。
另外,叶剑英还得到了一个小道消息,汪精卫认为要想摧毁共产党的实力,只要抓捕贺龙和叶挺这两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就行,别的共产党员对他们就无法构成威胁。
汪精卫命令张发奎把贺龙和叶挺诱骗到庐山,实施抓捕行动。
叶挺和贺龙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带着部队前往南昌,与周总理汇合。原本准备策反张发奎,让他带着部队与共产党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总理,在此刻意识到一件事,
我党必须尽快拥有一支可以随时调遣的军队,南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应运而生。
南昌起义后,贺龙和叶挺还主动联系张发奎,欢迎他到南昌来。
成立革委会的时候还把张发奎的名字写在了委员行列,李立三和邓中夏等人还曾亲自去九江劝说张发奎。
南昌的群众团体在大街上贴上了“拥护张总指挥”的标语。不过,张发奎在汪精卫的压制下,根本不可能选择与共产党站在一起。
张发奎虽然对自己曾经的部下叶挺等人在未经他允许的情况之下,推选他为总指挥,打着他的名义发动南昌起义有些不满,
但是他还是委托郭沫若转告贺龙和叶挺,“井水不犯河水,以后尽量避免冲突”。
很显然,张发奎已经意识到了他与叶挺等共产党员的立场不同,大家已经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团结一致作战了。
这一时期的张发奎虽然执行了汪精卫的“分共”命令,但是他本人“不反共”,仍然对共产党抱有幻想,期待着共产党还可以与他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壮大反蒋力量。
其实,叶挺、贺龙等人筹划南昌起义,张发奎很早就知道了,而他选择假装自己不知情。汪精卫下令之后,他才开始重新整编军队,解散了政治部,赶走队伍中的共产党员。
可以说,如果当年张发奎严格执行汪精卫下达的“分共”命令,残害共产党员,
那么,历史可能会被改写,参加南昌起义的那些人的人生轨迹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南昌起义能否成功发动也成了一个未知数。
从历史事件来看,张发奎与共产党的关系完全破裂的标志性事件是广州起义。
自南昌起义之后,汪精卫对共产党人的仇恨程度进一步加深,要求张发奎率部剿灭。
叶挺等人按照中共前委事先制定的计划,军队整编,转移部队。朱德率领第9军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汇合,叶挺率领的第11军一路南下广州。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共产党领导广州地区的工人、农民以及革命士兵,在叶挺和叶剑英的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
张发奎服从汪精卫的命令也南下广州,不过,由于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在“分共”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因此,不久之后,汪精卫选择再次投靠蒋介石,之后离开政坛,与妻子陈璧君前往法国。
也就是说,张发奎的主子又换成了蒋介石,他必须服从蒋的命令参战,蒋为了打赢这一场仗,还从英、法、美等国家那里求得了陆战队和军舰方面的支持。
双方实力悬殊,为了保存实力,叶剑英和叶挺等人提出撤出广州,但是被共产国际否决了。
在与张发奎部经历三天激战之后,伤亡惨重,叶剑英在12月12日夜里率部撤退,其余部队1200人在13日凌晨撤出广州城。
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军队进驻广州,开始对共产党以及拥护共产党的群众进行残酷杀害,有五千多人因此丧命。
此战,给共产党带来了巨大伤亡,张发奎与中共的友好关系从此成为了历史。
张发奎积极抗日,不惧西方势力
广州起义其实也是张发奎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他虽然获胜了,但是并没有得到奖赏,因为他的大领导不再是那个非常看重他的汪精卫了,而是一心想铲除异己,独揽大权的蒋介石。
在广州起义这一仗中已经元气大伤的张发奎部,还没来得及修整,又被蒋介石派去平定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
其实,蒋介石就没打算让张发奎活着回来,居然还派兵去围剿张发奎统领整编后的第四军。
无奈之下,张发奎再次反蒋。
在这之后,张发奎还曾投靠过桂系李宗仁,但是始终屹立不倒、掌握话语权的是蒋介石,因此,无论他如何反蒋,最后还是绕到了蒋介石的身边。
1932年,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前去东北抗日,而蒋却安排他去江西“剿共”,无奈之下,当年10月,他选择出走欧美国家,宣传抗日,得到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欢迎。
1935年春天,张发奎回国后,前往南京面见蒋介石,申请前去抗日。他作为抗日先锋攻打日军,但是国民党佯装抗日的行为引起了他的不满。
淞沪会战爆发后,张发奎主动找到郭沫若,希望中共方面可以派出一批具有丰富抗战经验的人员到他的司令部工作。
为此,中共成立了以钱亦石为代表的“战地服务队”,协助张发奎一起抗日。
这支战地服务队是我党在国民党队伍中成立最早的服务队,也是一直隐藏到抗战结束的一支队伍。
在整个抗战时期,张发奎与战地服务队协同作战,先后取得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
因此,张发奎虽然是国民党的将领,但是他也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巨大的胜利,日军遭到了重创,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即轴心国)陆续进入大溃败,选择投降,签收投降协议书。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第四战区,接受同盟国(由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组成)总部的要求,派代表前去香港参加日军投降仪式。
在中国的领土上,原本应该由中国人主持日军受降仪式,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维持大英帝国的面子,派出美国人前来游说蒋介石。
蒋介石为了讨好英、美等国,直接把主持的任务让给了英国人。
张发奎对蒋介石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不应该屈服于英美的压力,战争已经结束了,英美两国也应该遵守领土主权完整,应该由中国人前去主持。
本就对张发奎有诸多不满的蒋介石,根本没有把张发奎提出的建议放在心上。
在受降仪式这件事上,张发奎无法左右蒋介石的做法,已经尽力了,但是在抓捕残留的日军方面,他不再听从蒋介石的指挥。
刚上任广州行营主任时,张发奎立即下令包围法国在广州的领事馆,抓捕法国领事卫映章的情妇贝安加。
他们还从从大使馆内搜查出来与日军往来的文件材料,勒令卫映章签字认错,承诺往后不再与日方有任何联系,也不再收留与日方有往来的间谍。
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放过逃到香港和澳门的汉奸和日本战犯。为了迫使占领澳门的葡萄牙当局主动交出战犯和汉奸,他下令禁止蔬菜肉类出口到澳门。
他还成立了特别行动队前往香港发放传单,警告被英统治的港英当局,取消限制华人入境的政令,引渡寄居在香港的战犯和汉奸到广州接受审判,否则将发动对港英当局进行毁灭性的进攻。
这些事情不仅清除了日军和特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护了港澳同胞的人身安全。
张发奎前往香港,晚年非常后悔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张发奎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因为蒋介石对他还是不信任。随着国民党在大陆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他才获得机会,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可是,那时的国民党已经处于大厦将倾的态势,很多国民党军官已经开始转移资产,无心打仗。
此时得到重用的张发奎也很清楚,自己就是蒋介石拉出来的替死鬼,于是在半年之后提出辞职,前往香港定居。
虽然张发奎从未坚定地站在共产党这一边,但是我党始终没有放弃邀请他入党。
解放后,最先邀请他北上的是叶剑英,邀请张发奎能到广州与他见面,但是没有成功。
之后,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写信给他,询问他的近况,不过,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到了50年代中期,李济深、蔡廷锴等人先后受周总理委托,联系张发奎,希望他北上,参加新中国建设。
张发奎没想到周总理对他如此重视,内心其实曾动摇过,但是还是没有北上。
此后,程思远等人也曾出面劝说张发奎,而张不愿改变其多年来形成的立场和观点,多次婉拒共产党的邀清。
结尾
晚年时期,张发奎见朱德、粟裕等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他表示羡慕,可是,他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病逝,叶剑英致电慰问,怀念当年的峥嵘岁月。为了感谢当年张发奎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党中央与张的家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1992年,张发奎的夫人不顾某些势力的阻挠,带着亲属及张的旧部近百人,离开香港,将张带到故乡广东始兴安葬。
正如史学家评价的那样,张发奎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不贪污,能打仗,只可惜他没有得到重用,始终被蒋介石打压。
请带有效截图联系Email:Hi@yami.site
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
作者:
F_Robot,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峰哥博客。
原文地址《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发布于2023-7-27
若您发现软件中包含弹窗广告等还请第一时间留言反馈!